当他坦言:“我这双手打过仗也种过田。”康克清发现眼前这位军长和自己想象中完全不同。两人日久生情,感情在细腻的交流中逐渐萌芽。
结婚的那晚,年仅18岁的康克清带着羞涩说:“我工作忙,家务恐怕不能像其他妻子那样周全。”朱德笑着说:“我有警卫员,你只管安心搞革命!”他为“有这样一位把革命放在首位的‘小妻子’”感到骄傲与放心。
婚后,两人依旧专注于各自的革命事业,互相扶持,携手度过了半个世纪的风雨岁月。
1934年长征开始时,康克清坚决不坐担架。别人只背一支枪,她却背起三支。旁人忧心她身体,康克清却淡然说:“多背一支枪,就是多一份火力。”
翻越草地时,她负责照顾伤员,遇到掉队战士时慷慨地将自己的青稞面分给他们。有一次遭遇敌机轰炸,她毫不犹豫扑倒在伤员身上保护对方,弹片擦过头皮,她却镇定自若,等敌情过去便拍拍身上的尘土继续前行。
翻越雪山时,康克清高烧至40度,昏迷不醒。有人提议将她安置在村民家中以便队伍加快前进,但朱德坚决反对:“我背着她,也要和大家一起走完这条路!”
他寸步不离,守护在担架旁,一遍遍用雪水为她擦拭降温。康克清醒来见丈夫双眼通红,轻声劝道:“别管我了,你是军长,要顾全大局。”
朱德却紧握她的手,深情回应:“你不仅是我的战友,更是我的妻子,我怎么能丢下你?”
到达延安后,康克清把全部心力投入妇女工作,她挨家挨户动员:“姐妹们,咱们妇女也能学识字,和男人一样干革命,妇女能顶半边天!”在她的激励下,众多妇女积极参与革命,为事业贡献力量。
尽管康克清和朱德终生未育,却收养了许多革命烈士的孤儿。他们的窑洞门口常常围满了活泼可爱的“小萝卜头”。一次警卫员端来一碗鸡蛋羹,康克清坚持分给孩子们:“我吃什么都行,不能让孩子们受苦。”孩子们亲切称她“康妈妈”,她笑着回应:“哎,他们都是我的孩子!”
1976年朱德去世后,康克清常去八宝山祭拜丈夫。1983年严打期间,她的孙子朱国华因犯罪被捕,有人劝她替他求情,她含泪坚定摇头:“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,这是老朱教我的规矩。”
最终朱国华依法处决,康克清对着丈夫遗像轻声说:“老总,我没有让你丢脸。”
其实,康克清不仅仅是“元帅夫人”,更是一位伟大的革命者。
1911年,江西万安罗塘湾一个渔民家庭迎来了女婴康桂秀,但家境贫寒令家人难以欢喜。父亲康年苟给她取名“桂秀”。
谁料,康桂秀刚两个月大时,父亲因交不起渔税入狱。出狱后,父母忍痛将她送给邻村罗家做童养媳,幸好对方夫妇待她不算苛刻。
1925年家乡爆发农运,康桂秀瞒着养父母偷偷参加妇女协会。目睹红军将地主粮食分给穷人,她内心萌生了理想。
1928年秋,她17岁时带着几个姐妹拦截陈毅率领的红军,坚决请求:“首长,请收下我们,我们什么都能做!”
陈毅调侃说:“当红军要上战场,你们怕不怕?”
康桂秀挺胸回答:“就算战场上牺牲,也比当童养媳好上百倍!”
从此,她正式加入革命,改名“克清”,意为“克敌清匪”,并用行动诠释了这份坚定。
1992年,康克清卧病在床,子女围绕问她是否有未完成心愿,她淡淡回应:“我……什么都不要……”
同年4月22日,她因病医治无效去世,享年81岁。她用一生践行了信仰的真谛。
朱德和康克清这对革命夫妻,用毕生精力为国家和人民无私奉献,他们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每一个中华儿女心中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