京东便利店为什么关门的越来越多呢?
便利店通常又称作小卖店、小型超市,是指位于居民区附近,以经营即时性商品为主,以满足便利性需求为第一宗旨,采取自选式购物方式的小型零售店。便利店牺牲了“省”、“多”,换来了“快”和“好”,这是便利店的第一个特点。
便利店的第二个特点是什么呢?是围绕居民的日常生活,即便利店的本质应该是经营居民的生活,而生意是用生活的方式体现。
既然便利店围绕居民的日常而展开,再说社区是人的类聚的集合体。比如在福利分房之前,社区是以工作单位的形式存在,而货币分房之后,社区的形成的方式就多样化了,比如按照个人的兴趣偏好、收入水平等等,这必然导致不同社区它们的消费形态和思维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,这对连锁便利店的能力提出了挑战。
京东便利店为什么关门的越来越多呢?首先京东自身并没有经营便利店的经验,它只有经营电商的经验,电商的第一阶段经营的是流量,第二阶段经营的才是有效的人群基数,京东自身正面临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升级,这样它特许经营的便利店其实处在摸索阶段,即京东提出的便利店并没有可以复制的模板,失败的可能性就比较大。在这个过程中,笔者发现京东成功的将一部分风险成功的转移给了它的加盟商,这对于以此谋生的夫妻店而言,是不公平的,也是不负责任的,因为这里承载着整个家庭日常生活开支,是他们改善自我生存状况的希望,他们无力承担失去日常生活开支的风险,同时恶化了他们的生存环境(这样的故事在2001年的武汉曾经发生过,一个策划人希望借助自己的策划能力,让蔡林记复活,在没有任何成功的经验之前,大张旗鼓的在武汉搞特许加盟,而那时加盟商基本上都是武汉下岗的人员或者家庭,一年不过,以失败而告终。当年笔者写信给《武汉晚报》策划这则报道的记者,陈述了自己的理由:一没有选址能力;一没有培育原材料基地;一没有将大厨从厨房中解放出来,这些基本的能力不具备,依靠什么保证成功呢?不晓得什么原因,《武汉晚报》没有持续对这问题进行跟踪探讨)。
其次京东商城经营的是生意,而不是基于社区人群的生活,这样社区居民的生活形态和思维方式是怎样的呢?它就不清楚。不了解居民的生活形态和思维方式,那么京东的及时的物流配送体系就没有任何的价值和意义了。便利店也就无法提高它的坪效,即京东并不能够便利店的经营效率,关门也就是很正常、很自然的事情了。
第三便利店在目前中国,基本上是夫妻店,他们依靠感觉和经验经营,而京东提出的便利店,依靠的是事实与数据经营。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,本身就存在博弈。到底是夫妻的游击队同化京东的正规军,还是京东的正规军同化夫妻的游击队,或者他们彼此在扭曲的条件下相互适应,这都关系到便利店的成败。
京东便利店关门越来越多,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京东基本功的不扎实,浮躁,这也可以通过京东在资本市场中体现出来,或许京东正遭遇发展的瓶颈问题,生、还是死,对于京东再一次面临选择,它该如何回归到正常的轨道上来呢?天知道!
方圆20181019一次稿件匆匆草拟于武汉工作室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